文/黃忠波
東方剛剛魚肚白,晨霧還在村子上空盤繞著,民房上的炊煙已裊裊冒出,街上傳來了一陣陣叫賣聲,人聲鼎沸,夾雜著汽車喇叭聲、雄雞打鳴聲、犬吠聲,聲聲入耳。遠處學校里正播放著晨曲,孩子們從四面八方涌向校園,小鎮的一天開始了。
霓嶼布袋岙因其岙口小腹地大型如口袋,因而得名。村中居民大多為李姓和張姓,共有十八姓氏,村子占地約兩萬平方米,人口2200多人,F在的布袋岙是霓嶼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是霓嶼街道政府所在地,它的發展日新月異,它的變化令人向往,它的興起是改革開放之后海島發展的縮影,與之前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。
原來的布袋岙村一條大水溝把村子分成兩半,從事近海小作業和灘涂養殖維持生計,幾間破舊的民房沿溝建在兩旁,村民生活極其艱苦而貧困。村西到村東要過小橋,村邊的灘頭上鵝卵石混雜著砂礫是漁民修船下海的地方。洞頭解放后,政府鼓勵支持村民發展漁業,利用海灘進行養殖,布袋岙北面和南面有廣闊的灘涂資源,口袋型的岙內海涂上養殖著蟶子和花蛤,從七十年代初開始大量養殖紫菜,這里的居民大多從事漁業和養殖,漁船都?吭诓即c西岙接壤的山坡下海岸邊,這里距西岙修船廠近(該廠是六七十年代霓嶼鄉的唯一公辦企業),那時布袋岙公建部門只有一所學校和一所糧站,然在霓嶼北片還算是一個集人口較多,人氣較旺的村莊。
隨著時間的變遷,村中的大水溝被填埋成了主街道,兩旁蓋滿了民房,為了拓展用地,1990年開始一期圍墾,1992年圍成造地約近百畝,村里也開始實施聯建房,在村莊規劃布局上形成了十字街,這是霓嶼有史以來出現的第一條十字街。就在那幾年為了解決交通問題,布袋岙幾個村民創辦了霓嶼至溫州和到洞頭的交通船。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深水客運碼頭,并建成和開通了布袋岙到碼頭的公路。
布袋岙開始蛻變的時間節點是鄉政府落戶該村,1995年霓北鄉政府從桐岙搬遷到布袋岙,尤其是霓嶼2002年南北合并后,這里成了霓嶼的中心,中小學、醫院、銀行,各站所單位紛紛落戶,隨之中巴中轉站,農貿市場也相繼建成,但這只是小變,真正改變布袋岙的是兩甌料場(即甌江口和歐飛)落戶霓嶼。
2010年霓嶼被溫州市確定為兩甌料場,洞頭縣成立了甌飛辦,與霓嶼街道合署辦公,料場首批涉及搬遷的是半步信和炮兒頭,為了更好的安置遷移戶,在2009年就啟動安置房的建設,地點在一期圍墾區內,共建十棟安置房有210套間。霓南四個行政村屬料場二期范圍,于是在2007年就啟動了二期圍墾,至2010年完成,造地634畝。在2012年開始建設第二批安置房,共50棟電梯房(11至13層不等),有1776套,于2017年驗收交付。為了完善配套設施的建設,使新區生活功能更齊全,從2015年開始先后建成“霓嶼義!薄稗r貿市場”“中心醫院”“中心幼兒園”“供水泵站”“霓新隧道”等。至此霓嶼小鎮規模已初步形成。
作為新興小鎮,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環境的整治和配套設施的建設,其中亮化工程使布袋岙變得更美:整條街道霓虹閃爍,彩燈高懸,當你走入村口時映入你眼簾的是樹上、道路旁、山坡上、還有一些小品的輪廓在彩燈的映照下流光溢彩,美不勝收。綠化工程使小鎮變得更潔凈:街道兩旁綠樹成行,各種花卉競相開放,五顏六色,色彩斑斕,花香四溢,沁人心脾。便民工程更是相得益彰:文化禮堂、村民活動中心寬敞大氣,大貢嶺公園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。從山下沿大理石臺階登上大貢嶺約兩百米,路旁樹林蔽日,植被稠密,蔥郁的山林吸引了不少的鳥雀,它們在林中穿梭躲藏,鳴叫嬉鬧。林間的野花色彩紛呈,眼不暇接,一路觀賞一路登山直到山頂也不覺得累。
山上一條一千多米長的棧道盤繞在山坡,站在那里可窺視整個霓北片,七七省道沿線的桐岙村、石子岙村就在腳下,向遠處眺望東邊是隔一海峽的洞頭,望海樓清晰可見,白迭山上的發電風葉近在眼前,朝北看去霓嶼山尖的觀景平臺上熙攘的人群旺勢不減,眼光投向西邊南山下36—1天然氣終端廠房林立的鋼塔,銀白色的氣罐呈亮發光。
如今洞頭白迭至霓嶼同興的洞頭特大橋正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中,省道211線將從霓嶼新區而過,規劃中投資億元的環城公園正在招標,溫州康養服務中心已竣工交付,南片搬遷戶逐漸遷入,隨著人口的聚集,一座繁華的小鎮正在興起。夜幕降臨,華燈初上,街上還是那么的熱鬧繁華,剛從海上捕撈上來的海鮮在沿街叫賣,超市里、餐館里的人群已是熙熙攘攘,在街道廊亭里一群老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傾聽“溫州鼓詞”,在小區的廣場上婦女們正合著節拍、邁著輕松的舞步在跳廣場舞,島上新興小鎮的人們正在演繹著無比幸福與和諧的生活。
關鍵詞:
編輯:陳莉莉
①凡本網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洞頭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,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洞頭新聞網",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②凡本網注明"來源:xxx(非洞頭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③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致電,聯系電話:0577-63430005